上海经济转型大幕再启 为增长寻找新动力服务经济唱主角
本报记者 谢卫群
○上海大规模的经济转型有两次,15年前的第一次转型目标是为了产业升级,由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转为以IT、汽车、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而这一次转型,则是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发展现代服务业紧密围绕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建设逐步展开
○上海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是要通过做强做大服务业来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要使第二产业再次升级。将第二产业的发展定位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极力推动9个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并做大第二产业的产前研发端和产后营销端。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经济的比重今年预计将占到57%
度过短暂的秋天,上海比往年提前一个月进入冬季。与低温天气形成对比的,是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热度。
11月4日,迪士尼项目获国家批准,将在上海浦东启动建设。有人预言,它将拉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超过千亿元的新的增加值; 10月30日,虹桥商务区管委会正式挂牌。以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为核心,这一商务区将成为上海一个新的增长极。
上海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大幕已经开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不久前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谈到,上海正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上海市委近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俞正声再次强调:对上海而言,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没有出路。市长韩正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上,也清晰地描述了上海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与目标: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
为增长寻找新动力,服务经济将唱主角
上海的转型有如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上海大规模的经济转型有两次,一次是15年前,这是第二次。第一次转型的目标是为了产业升级,由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工业,转而成为IT、汽车、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而这一次的转型,则是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应该说,这一次转型比上一次转型跨度更大,也更加深刻。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长期以来,上海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尽管上海曾经提出过“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思路,但由于种种原因,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如愿形成,一直保持着二、三产业轮动发展的格局,到2008年底,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处于前列。
一场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上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业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上海经济受到冲击最大、降幅最深的便是工业。上海的工业产出中,有近1/3是出口。受国外订单下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内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的影响,上海工业总产值连续7个月负增长,成为整体经济下行波动、甚至负增长的直接原因。
在应对危机中,上海一方面努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同时,更加注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今年1至9月,上海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增长14.1%,金融、信息服务、商贸等产业都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经历了这一场危机的冲击,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都非常有限,要获得新的增长,必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韩正说。市委书记俞正声更是一语中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上海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改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才能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
“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上海市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解释,“这里所说的服务业,特别指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新兴服务业,而不只是一般的服务业。”
2008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经济的比重为53.7%,而今年预计占到57%。这一比例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相对较高,但与国际同类城市相比,却相对较低。以香港为例,香港第三产业的占比达到90%以上。以此作为参照,上海第三产业的成长还有巨大空间和潜力,“只要布局合理,第三产业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海新的增长动力。”
围绕“四个中心”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
按照既定的发展路径,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紧密围绕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建设逐步展开。“把上海建设成为‘四个中心’,这是党中央给上海的定位,现在看来,这四个中心中,金融、航运、贸易三个中心本身就是高端服务业。”有专家说。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务院已出台意见,并获得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现在正在大力推进之中。”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这样介绍。
上海市政府日前出台了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每年提出一个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推进举措、责任部门,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上海推进金融业发展的速度前所未有。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多个“率先”再次出现:率先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率先启动企业人民币出口退税操作,率先试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并积极推进股权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率先推进在沪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率先启动金融国资国企的改革……今年6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以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不断推进,航运服务业得到大力发展。目前,上海港已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2008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总量达2800万标准箱,居全球第二位,而货物吞吐量连续4年居全球第一位。下一步,上海将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完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支持航运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以上海虹桥商务区建设为标志,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也正式破题。这一举动引来多方关注。上海清醒地认识到,“四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使命,经济中心是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总括,后面三个中心建设好了,经济中心也就自然建成了,“四个中心”的建设是统一的。据了解,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涵盖整个上海,虹桥商务区只是其中的一个增长极。虹桥商务区是一个功能区,它以虹桥交通枢纽为核心,区内为26.3平方公里,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周边约60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虹桥商务功能拓展区。这一区域的建设已全面启动,将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区。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制造业
出口退税
装备制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敬请关注凤凰网汽车【2009广州车展】专题报道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