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话语权提升
每经实习记者 田芸 发自北京
谈到中国话语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人斯宾塞曾经有一个很具象的分析:如按投票份额根据全球GDP份额计算的话,中国应有7%的投票权,而现在中国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份额是3.66%。”今年9月,IMF总裁卡恩(DoMINIqueStrauss-Kahn)曾在G20匹兹堡峰会上表示:“中国希望在IMF担当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让中国实现这个愿望有助于IMF实现更大目标。”
虽然都是在讲IMF的事情,旁观者却能从中抽取出一个“中国声音”现状的范本。
2009年4月2日的,英国伦敦,二十国集团举行的第二次金融峰会;2009年9月24日,美国匹兹堡,二十国集团举行的第三次金融峰会。两次G20峰会之间间隔的短暂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二次伦敦峰会召开前夕,央行行长周小川一连发表了三篇文章,提出重建 “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概念,呼吁扩大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使用范围。没过多久,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外电署名发表文章,表示中国在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的前提下,支持IMF增资。这些表态立即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引发了国内外对寻求美元以外的安全的国际通行货币的深度讨论。
而在再第三次伦敦峰会中。胡锦涛在G20峰会发言时,对改变国际金融秩序提出了六个努力的方向,其中四项同IMF直接相关。经过几番过招之后,G20伦敦峰会达成了一致:增资IMF,而未达成的一致的是:如何增资IMF。事实表明,中国的声音确实得到了倾听。
9月召开的匹兹堡峰会上,胡锦涛再次表示,各国按照伦敦峰会制定的时间表,积极推进国际金融治理机构的改革,增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特别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相关机构的投票权,中国希望G20采取行动在2011年年初之前,将发展中国家在这两个组织中的投票权提高到50%等。
在G20与之相围绕的一系列会议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就是和应对。在这场争论中,中国没有发表任何过于尖锐的指责,而是非常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环境变化的关切,也非常坚决地表明了不屈从西方标准的立场。11月27日,中国政府向外界宣布了自己决定承担的责任——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等。国际社会对此承诺作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有评论认为,中国如今在发表自己声音时的技巧明显提高了。国际金融新秩序,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这两个主题在2009年所有重要的国际会议中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而在其上面都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世界越来越无法忽视“中国声音”。后危机时代的到来,给中国一个重新定位其国际经济社会中角色的机会。决策者的视野和能力是否能使中国有效地行使其干预权,公众的知识与思辨力又是否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地位发挥影响的根基,这大概在将来会是对中国更为关键的考验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