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專訊】孩子到兒童遊樂場曬太陽和流汗有益身心,但香港繁忙兒童功課多,調查發現,近2成受訪兒童,自5至6歲起已停止到公共遊樂場玩耍。
最主要原因是沒時間,但亦因為公共兒童遊樂設施不吸引,他們希望設施能更刺激。
香港小童群益會第8屆香港小特首,共27名中一至中三學生,在今年7至10月進行兒童公共遊樂設施問卷調查,訪問1,200名6至13歲兒童和453名家長。
半數兒童 1周遊玩少於1次
受訪兒童最喜歡的公共遊樂設施三甲,依次為鞦韆、滑梯和繩網,惟兒童和家長均認為設施設計有改善之處,大部分兒童希望增加設施的刺激度,而家長則認為,滑梯和繩網應有不同高度設計。
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羅淑君稱,現時家長着重子女安全,但小朋友期望設施更刺激,願意挑戰難度的態度應鼓勵,呼籲大家思考如何平衡安全和刺激。
不過,兒童拒玩公共遊樂設施的原因中,設施不吸引只排第4,首位其實是沒有時間。一半兒童表示,1周使用遊樂設施次數少於1次;有17.2%自5至6歲開始停止到公共遊樂場玩。
其中一名小特首、讀中一的司徒依諾說:「對上一次去公園玩已經是7月!」在九龍上學的她稱,平日放學回到大埔家已經是下午6時,加上升中後計分測驗次數頻繁,往往要晚上9時才完成功課和溫習,沒有時間到公園玩,更難相約朋友同往,令她到公園玩樂意慾大減,「自己一個人玩好悶,玩15至30分鐘都已經不想繼續玩。」
小特首建議 推廣玩樂教育
小特首們稱,兒童去遊樂場遊玩,曬太陽流流汗有益身心,即使跌倒亦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並增加自信逐步挑戰。
他們建議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在設計公共遊樂場時,應該考慮兒童和家長們的意見,增加設施吸引力,並須引入親子遊樂設施和推廣玩樂教育,讓家長了解玩樂的益處。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