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照顧長者 不如找青年共住?

【經濟日報專訊】本地獨居長者15年間近乎倍增至去年的15萬,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透露正深究資助當中的公屋戶聘請外傭,其實外國各式共住計劃成本隨時更低,且有助紓緩住屋壓力,一箭雙鵰。
長者現已佔獨居人口逾3成,羅致光指官方考慮推出資助券,讓不再跟家人住的公屋長者聘請外傭,直接買安老服務,又或折現補貼其照顧者。
以港府推算未來30年隨人口老化額外需要24萬外傭看來,資助聘請外傭勢令庫房負擔日重。目標長者的單位若有空間予外傭同宿,只要略加修葺,一樣可變長者公屋,又或長青共宅,讓住客守望相助。
房委會於1987年起,曾為長者設計公屋,且有名為共享頤年的計劃,讓願跟其他高齡人士共住者優先編配單位,一般有3人共用。只是,1999年漁灣邨有老翁因積怨於單身老人公屋縱火謀殺,致兩死三傷,激起輿論狠批盲婚啞嫁式配對非親屬長者,房委會翌年才以入住率低為由不再興建。
「無殼」青年 藉照顧長者換宿
一個廉租單位收納數個獨立住客,英國今天仍廣為推行,要租客和睦,政府及社福機構只須搭好配對機制,再定期跟進。現時公屋輪候重上4.7年,正可鼓勵長者好友合住,又或於獨居老人的公、私有單位引入「無殼」青年,以照顧長者換宿。
社會政策學者周基利曾警告,獨居長者容易欠缺鄰里或友儕探訪,增加抑鬱風險,甚至導致自殺,健康、行動力欠佳者,亦恐因不願看病,小病化大。看好老少配能解決各自需要,歐美多國均正拉攏兩個年齡層共住,如英國萊斯銀行的慈善基金前年起挑選青年,讓他們免費住進有空房的長者家中,條件僅為每周陪伴長者和做家務10小時。
紓緩安老缺人手 借歐美經驗
芬蘭赫爾辛基去年初亦試讓青年以跟長者互動,換取用市值租金約1/3的250歐元(約2,260港元)住進老人院,對人手短缺的香港亦有啟示。
羅致光稱港府考慮用地契條款要求地產商興建護老設施,但未來實可同時力推歐美日益廣見的社區自發項目。英國組織Older Women's Co-housing經過18年努力,去年底於北倫敦巴尼特區建成全國首個針對50歲以上女性的共宅New Ground,25個單位主要作出售,其中8個屬廉租。26名居民介乎50多至87歲,合力設計及管理內置電梯、闊走廊及觸手可及電掣的共宅,每周會於主屋聚餐,也有外出聯誼;一旦有住客病重,其他人更會立即聯絡家人或政府提供適切協助。
房協前年於北角推出只租不賣的非資助項目雋悅,曾因收費太貴被譏「富貴長者屋」,調低收費後現時卻有數百人輪候。雋悅最受讚譽的緊急召喚按鈕、活動感應器等設計,其實大可由共宅室友或社區鄰里所取代。官方願斥資安老之心值得稱許,卻也要時刻思索有否任何更省錢的創新做法。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